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塑料垃圾环保,以及塑料垃圾环保手工制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使用环保袋这永远是生活中减少塑料的第一步。使用环保袋在任何购物的时机,一天当中会发现自己可以减少使用到至少三个以上的塑胶袋。2、使用非塑胶制成的保鲜盒玻璃制或不锈钢制的罐子可以用来储存稻米、坚果、面粉、盐糖或是其他食物,也可以用来储存洗衣精、洗碗精,甚至身体乳液。不过也别急着把身边的塑胶保鲜罐给丢掉,因为那只会制造更多垃圾。3、备好随行包竹子做或是其他非塑胶制的餐具组,像是吸管、刀叉、水壶将会是你出门在外的好朋友。毕竟,当全世界的餐厅或是小吃店都在免费赠送客户塑胶制的一次性餐具时,要在生活中减少塑胶的使用就是随身携带环保餐具。4、一次买大量产品要减少购买时的包装浪费,可以做的方法就是一次采买大量的物品,像是一次买多一点的水果,多个不同产品放在同一个袋子里。5、买二手物品生活上许多居家用品不可避免必须使用塑胶制品。要减少地球上下一个塑胶垃圾,其实可以使用二手制的塑料器具。家庭减塑注意事项塑料用品也可以区分为[可以回收]以及[不能回收]的塑胶制品。干净的塑胶瓶、盛装洗发精的瓶子、优格罐子、玩具、或是可再度使用的食物罐子大部分都是可以再被回收的。但是那些仅供一次性使用的的餐具、保鲜膜、咖啡杯、盖子等,却无法再被回收。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人造纤维其实是严重的塑胶垃圾。这些人造纤维最后会变成危险又微小的塑胶微粒,造成塑胶污染。选择天然原料制成的衣服,像是棉麻、羊毛等制成的衣服对环境的危难比较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塑料垃圾为1700万吨,在所有国家中最高。那么,常见的塑料垃圾处理方式有哪些呢?
01填埋法
填埋法是被广泛用来处理废旧塑料垃圾的传统方式。这种简单直接的物理处理方式隐患和危害比较大,增加土地资源的使用压力,难降解的塑料严重妨碍地下水渗透,塑料中的添加剂造成土地的二次污染。塑料垃圾——无论是在河流、海洋还是在陆地都可以在环境中持续几个世纪。塑料在自然中几乎不可能完全分解。大多数塑料制品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只是越变越小。
02焚烧
焚烧同样是被广泛使用的塑料垃圾处理方式。“焚烧派”说,塑料是从石油和天然气提炼生产的,主要为碳氢化合物,焚烧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热能,然后用产生的热能来发电。
以这种方式焚烧塑料垃圾,目前在有些地方代替了烧煤或石油之类产生污染的燃料。不过,焚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果焚烧炉效率不高,这些废气会进入环境。
03再生造粒
再生造粒是物理性回收利用塑料垃圾的方法。大多数可回收的塑料经机械加工分解成颗粒,然后重新制造成新的塑料产品,如包装材料、座椅或衣物。然而,再生造粒方法也有局限性,该工艺不适用于塑料薄膜、小袋和其他层压塑料,通常这些材料会被送到垃圾填埋场或进行焚烧。
04热解法
废旧塑料热解法。这种化学分解方法,是指利用固体废物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将其置于热解反应器内受热分解的过程。此项技术可以将废塑料转化为燃料油、天然气、固态燃料等高附加值能源产品。
1.1废弃塑料填埋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垃圾送入城市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是目前处理废旧塑料的主要方法。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废弃塑料产量与之成正比,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是垃圾填埋侵占有限耕地,严重浪费国土资源。二是塑料垃圾填埋后经久不腐,殆害未来。耐腐蚀抗细菌本是塑料制品的一大优点,但它们成为垃圾后却成为科学家们头痛的难题,在无空气无光照的情况下,微生物难以分解有机物,塑料垃圾在填埋中需200年后方能分解殆尽。三是填埋后塑料垃圾经雨水长期冲刷,使大量有害物质带入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对子孙后代的危害。由上述所见,采用填埋法处理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长期效应,在实际处置中应避免使用这类方法。
农用地膜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发展,但地膜使用后的破碎乱丢也对土壤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薄膜碎片对土壤形成阻隔层,使耕地劣化,阻碍植物根系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使土壤毒化。
1.2废弃塑料包装物引起的“白色污染”
塑料以其价廉及成型方便而被大量用作各种产品的包装物,随着现代塑料工业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为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弃,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用作家用电器、工业仪器仪表等包装物及快餐盒、饮料杯等的白色发泡聚苯乙烯塑料,其特点是体积大,重量轻,不腐烂,不分解,被人们用后抛弃,引起铁路沿线、江河航线、城市及风景点到处是白色泡沫,严重影响环境和市容卫生,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
据文献报道,1995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近700万吨,其中用于包装物约170万吨,这些包装物用后约有50万吨作为固体废物进入城市固废处理系统,另一部分则被用户随手乱扔,形成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乱弃于繁华城市、旅游景点的路旁、绿地或林荫树上,破坏城市风景,影响市容市貌;在多风城市,乱弃的塑料袋随风起舞,对城市供电系统造成极大威胁,1996年天津电业部门因塑料袋缠绕架空供电线上造成短路事故就有十多起;包装食物、饮料的塑料包装物是蚊、蝇和细菌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温床,极易引起病菌传播,影响环境卫生和城市公众的身体健康。
1.3废弃塑料焚烧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为解决填埋法占地、费用高以及对环境的长期性破坏,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发焚烧废弃塑料设备,并利用焚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达到资源再利用。然而,这种貌似简单易行的方法却隐藏着极大的危害。
塑料在热分解过程中,聚合物发生裂解,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聚苯乙烯塑料在80℃以下可保持物质组成不变,当温度超过280℃时,其分子量开始下降,产生挥发性气体,气体中含苯乙烯单体44%,双体22%,三体及少量的甲苯、乙基苯等,这些都是对环境有极大危害的有害物质。焚烧聚氯乙烯塑料,不仅产生对环境破坏极大的氯气、氯化氢及二恶英气体,而且还产生C0、N0x、甲醛、氯乙烯、苯乙烯等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塑料焚烧过程中,作为塑料填充、染色等无机金属也被挥发于大气之中,如Pb、As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
由上可见,随着塑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一定危害。因此,如何防治塑料垃圾的危害已成为各国塑料工作者及环保工作者的注视热点。目前处理塑料垃圾的方法除填埋法和焚烧法外,还有根据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原则研究出的化学法和物理法,使塑料垃圾资源化,变废为宝,造福人类。
1、侵占土地过多: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200——400年,有的可达500年。
2、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
3、污染水体: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水面上方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因其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
4、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5、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6、因为体积大,所以填埋之处会滋生细菌,污染地下水。
扩展资料
减少塑料垃圾保护环境,从这十件小事做起:
1、准备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购物袋,只要外出购物就带上。
2、限制瓶装水饮用量,最好准备一个可循环使用的水瓶。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售出超过100万瓶饮用水。瓶装水是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3、弃用一次性咖啡杯,买一个好看又实用的保温杯。一次性咖啡杯杯盖大多是塑料制品。
4、不用塑料打火机,改用火柴。
5、少吃口香糖,因为它们含塑料成分,而且肯定无法回收利用。
6、避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护产品。塑料微珠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塑料颗粒,广泛应用于牙膏、洗面奶、沐浴啫喱等洗护产品。微珠会污染环境,破坏海洋生态。
7、不用一次性剃须刀。
8、用硬纸盒取代塑料容器。
9、使用密封罐、保鲜盒保存食物,弃用保鲜袋。
10、不用塑料吸管。如果实在需要,不妨选择纸吸管,或者用海藻制造的可食用吸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色污染
人民网-减少塑料垃圾保护环境 从这十件小事做起
分类: 教育/科学
问题描述:
常见的塑料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及危害,有什么合理的治理建议
解析: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 *** ,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一般做法
1、国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情况
早在1985年,美国入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就已达23.4公斤,日本为20.1公斤,欧洲为15公斤。进入九十年代,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的数量更多(我国1995年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和其它塑料制品为13.12公斤)。从消费量来看,似乎发达国家的“白色污染”应该很严重,实则不然。究其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很早就严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随手乱扔废旧塑料包装物,基本消除了“视觉污染”。二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较高。以美国为例,80年代以前,处置废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后来发现塑料长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后,他们转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现在已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转化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无害化处置,也基本消除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潜在危害。
美国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及运行、发展规划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利福尼亚、缅因、纽约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包装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资源法》、《节能与再生资源支援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专门条款,以促进制造商简化包装,并明确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回收利用义务。德国在《循环经济法》中明确规定,谁制造、销售、消费包装物品,谁就有避免产生、回收利用和处置废物的义务。德国的《包装条例》将回收、利用、处置废旧包装材料的义务与生产、销售、消费该商品的权利挂钩,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细微环节,因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我国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例如,社会上较为关注的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逗已取得显著改观。铁路部门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在沿线分区划段包干。部分旅客列车采用袋装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抛弃废物。乘务员也不象以前那样,将车箱垃圾直接扫出窗外,而是将垃圾袋卸在车站,由车站集中处理。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杭州是我国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于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环卫局、工商局、卫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使用泡沫塑制快餐盒的通告》,将此通告在《杭州日报》上连续刊登三天。管理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个体流动商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条例》第35条规定:禁止销售、使用泡沫塑料制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违者可处500~5000元罚款。该《条例》将于1997年9月15日起实施。武汉、哈尔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汕头等城市也颁布了有关政策、法规,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单靠禁止是很难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上述颁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纸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来的难降解的泡沫塑料制品。但是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不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
第三,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但回收利用应该在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垃圾之前。从垃圾场里重新分拣废旧塑料包装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废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因分拣出来的废塑料制品太脏,也难以按材质分类,质量无法保障。北京市环保局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回收利用为主,替代为辅,区别对待,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对废弃的一次性塑制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质餐具(包括托盘、碗、杯等)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负责回收利用废弃餐具,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回收利用。《通知》还规定1998年的回收率必须达到30%,1999年达到50%,2000年达到60%。《通告》发布后,生产、经销单位和个人立即到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提出自己的回收利用计划和具体保证措施。这是北京市解决“白色污染”的一个突破口。在取得实效后,将逐步增加强制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制品的种类和比例,最终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环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工程可行性调研报告》,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确定通过回收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利用计划书”、“试点工作运行图”、“试点工作进度大纲”,并在筹备成立“天津市‘白色污染’防治产业协会”。
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富裕;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纸制品尚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区已有19家研制或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单位。试验表明,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环境中暴露3个月后开始变薄、失重、强度下降,逐渐裂成碎片。如果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则降解效果不明显。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个不足:一是多消耗粮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视觉污染”;三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不能彻底解决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于含有特殊的添加剂而难以回收利用。
三、我国在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
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应有强制性措施,约束公民和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如,要求企业或个人对自己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随意抛弃、堆放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进行处罚等。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全国性法规。
2、缺少相关的经济政策
要调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的积极性,需要给予这些企业以优惠政策。现有的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行业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为了不增加 *** 负担,同时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应要求产生废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这种做法在国外已较为普遍,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类经济政策。
3、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风景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饮、商业、铁路、水运部门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没有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听任顾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对已收集起来的废物又抛弃到车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游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商场、饭店、公园等繁华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还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市容环卫部门虽有规定禁止乱扔废物,但执法、检查的人员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现象较为普遍。
4,管理思想不统一。
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治“白色污染”问题还未提上议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张以纸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来解决“白色污染”,有的地区则主张靠回收利用来解决问题,管理思想还不统一。
5、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靠进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物,乱倒、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随处可见。新闻媒介对“白色污染”的报导大多集中在以纸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术方面,缺少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塑料包装物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消费者没有责任感,既没有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也没有回收、利用、处置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外部压力。
四、防治“白色污染”的对策建议
总结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实践经验,结合目前“白色污染”现状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防治“白色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决“视觉污染”问题,使市容、景观有明显改善。这主要是靠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依法强化管理,促使企业和个入对自己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妥善收集、处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决废旧塑料包装物对生态环境长期的、深层次的危害。这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回收利用的法规和经济政策,对废旧塑料包装物实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还应加强研究开发符合实际的替代(绿色)包装用品。现就加速我国防治“白色污染”的进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愤。在自身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同时,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
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按照“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一是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市民自觉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对大量产生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业(如铁路、水运、民航、旅游、饭店、餐饮、零售等),要通过强化管理,改变无人负责、无序堆放、随意抛弃的现象;三是采取强制措施,从回收集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强替代包装产品的开发、研究,努力减少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产生量等。
3,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应对塑料包装物的生产、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分别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引导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产生量,鼓励提高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
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有个建议,不过得先投资一笔,由于现在人们日常买卖用塑料很多,特别是塑料戴,我们可以促进用布袋的好习惯,所以可以做这个宣传,发布袋啊~~~~~~~~~~~
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方法有:
1、人人都要有环保意识,日常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例如禁止使用塑料袋子,使用环保袋(纸袋、布袋、竹篮等)。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塑料垃圾袋,用垃圾桶(可以反复使用)等。不再使用一次性餐盒。目前大部分餐盒都是发泡PS生产的,极其不卫生——致癌,又极其不环保,产生大量塑料垃圾。PP一次性餐盒因成本高,所以很难推广。
2、目前欧洲开始推广可降解塑料。缺点是成本高。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是一种趋势。需要广大消费者有高度的环保意识,接受价格稍微高部分的降解塑料制品。
3、源头来说,制造厂家要尽可能少使用塑料,使用其他可替代材料。
4、国家应加强废塑料全过程管理,从塑料废物的源头产生、收集和运输、循环利用等全过程各环节减少不当的处理和处置,促进废塑料规范化回收利用率,减少海洋微塑料来源。
5、政府要做宣传活动,扩大公众对海洋微塑料的认知,引导消费习惯,比如,家里不用塑料容器,选择玻璃的或不锈钢的食物储存容器,购买可再利用的产品??减少微塑料的人为来源。
更多关于怎样才能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塑料垃圾环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塑料垃圾环保手工制作、塑料垃圾环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